通过对秦腔以及秦腔历史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种在大西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一门民间艺术,并且让大家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融。旨在通过秦腔的过去与未来,表现它和京剧、昆曲等其他戏剧艺术都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从我们出生起就在我们血管中流淌的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信仰其他中华的精粹。
一、秦腔的起源
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形成于唐、形成于明的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经传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这证明秦腔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陕、甘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肃又演变发展成东、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建国以来,陕西东、西、南三路泰腔、甘肃秦腔都不发达,陕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二、秦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 13 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总结:秦腔属于民族传统文化,是三秦音乐艺术和戏剧艺术文化的根。要想秦腔的生命有活力,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它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良和创新,发挥其最典型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艺术实用性的价值作用。必须满足人们现实的审美需求,缔造现实性的艺术效果,才能取悦于民。我们要很好地发展、振兴秦腔,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使发展秦腔艺术的天地越来越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