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倡导人们遵循自然作息规律,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与自然周期同步的基本生活方式。在书中,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石。与此对应,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我们的生物钟是基于24小时的昼夜节律波动,受光照、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正如《内经》所述,当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界的节奏一致时,身心便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节律同步体现在现代生物学上的概念便是昼夜节律,它不仅调节我们的睡眠周期,还影响激素分泌、食物消化和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科学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破坏可能导致多种身体问题,如失眠、肥胖、心理疾病等。因此,《黄帝内经》强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一种天然的健康守护方式。
《黄帝内经》不仅将人类生命现象与这五种元素进行对应,更提出了一天24小时人体机能的不同运转时段,这与现代生物钟理论不谋而合。
例如,凌晨1-3点是“肝经”最活跃的时期,这个时候适合深度休息。再比如,午时11-13点是“心经”最活跃的时间,这时人的活力处于最高峰。因此,合理安排生活作息能够更好地发挥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促进健康长寿。
现代生物钟研究是基于20世纪科学家的系列实验。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者发现,生物钟不仅由大脑中的一个主钟控制,还涉及到全身各种组织中的外周钟。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能够调控蛋白质合成,从而调节睡眠、觉醒、激素分泌等多种生理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早在数千年前便通过自身观察总结,得出与生物钟理论相近的结论。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借鉴五行理论,根据自然规律制定出符合人体健康的作息时间表。这体现了古代学者非凡的智慧和对自然界无比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