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时刻。每当春风拂面,细雨绵绵之际,人们便踏上了寻根祭祖的旅程,共同追忆那些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大忙季节即将开始。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清明节逐渐融入了寒食节的习俗,成为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游玩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者的一种精神慰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忘根本。
在清明时节,人们前往先人的墓地,清扫坟茔,献上祭品,通过祭祖扫墓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在祭祖之余,人们亲近自然,踏着春光,赏花赏景,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生命的勃勃生机,以此来缓解因祭祖带来的沉重心情,期盼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重生。同时,清明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时刻。人们参观革命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
清明三候
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候。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即是说,清明节气之后五日,阳气逐渐升发,白桐花开始绽放;再五日,田野里地下的田鼠像鹌鹑似的,开始在田地里奔竞觅食;又五日,雨后的天空则常常可以见到彩虹,这是因为阴阳之气交会,阳光从薄薄的云层或雨雾中穿出而形成的。
清明节相关习俗
清明节气除了讲究祭祖扫墓、禁火寒食外,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插柳、拔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清明相关风俗其实也跟中医养生密切相关。因为清明时节,天气明朗,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正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的时候。
此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为被缅怀故人的伤感情怀笼罩着的清明时节增添一份赏春的轻快气氛,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行清与踏青有所不同,行清是一族人一起约定一天扫墓,这个习俗大多数见于广东地区。
清明粄:属于药膳一类,是由各种可供食用的青草药制作成的,常见的草药有艾叶、鸡矢藤、麻叶等,主要见于广东的客家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