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经历了哪些历史劫难?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类书,其编纂过程充满了辉煌与艰辛,而其后的历史更是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与波折。以下是《永乐大典》所经历的主要历史劫难。


微信图片_20240910111145.png


一、编纂过程中的挑战


编纂难度与规模:《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浩大且复杂,最初由解缙主持,但一年后修成的《文献大成》并未达到明成祖的期望。随后,姚广孝被任命为监修,编纂队伍扩大到数千人,历经数年艰辛,最终于永乐五年定稿。


二、正本与副本的流失与损毁


正本失踪之谜:关于《永乐大典》的正本,历史上一直存在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正本可能已随嘉靖帝陪葬于永陵,但至今尚未发现确凿证据。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副本的损毁:副本在明清两代虽被多次重录和保护,但仍难逃劫难。如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大火,虽未直接烧及《永乐大典》,但对其保存状况无疑产生了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翰林院,《永乐大典》副本遭受重创,大量被劫运至英国,藏于大英图书馆。光绪年间,八国联军侵华,《永乐大典》副本再遭劫难,部分被用作修筑防御工事,甚至垫马槽、垫道等,损失惨重。


三、近代以来的保护与流失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保护努力:尽管《永乐大典》副本在近代遭受了严重损毁,但仍有一部分被有识之士努力保护并搜集起来。如鲁迅等文化名人曾积极参与《永乐大典》残本的搜集与保护工作。


新中国的保护与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永乐大典》的回归与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图书馆(原京师图书馆)等机构积极搜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残本,并进行整理与研究。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结:综上所述,《永乐大典》自编纂完成以来便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劫难与挑战。从编纂过程中的艰辛到正本副本的流失与损毁再到近代以来的保护与整理,《永乐大典》的历史充满了传奇与波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使得《永乐大典》更加珍贵与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文化·相关推荐

  • 《千字文》是古代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之一,也是书法家术法创作的重要载体。

    在梁武帝时期,《千字文》由著名才子周兴嗣汇编而成。相传,周兴嗣将文章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编写成文,旨在帮助皇子学习识字。这篇充满智慧的作品,流传至今已逾千年,仍然以其简洁却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结构为世人所称道。作为启蒙教材,《千字文》具有无可比···

    国学文化 2025-05-16 17

  • 没缘分可以做和合术吗?

    感情能从共处中加重,也可以从共处中消遣。一段感情是需要运营的,当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就会有碎裂的风险。有些时候,由于感情走到一起,由于真情相随而走完后人生道路。可是在医生时间久了之后总是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和难题,从而出现了许多的争吵,产生了芥蒂,···

    国学文化 2025-05-15 20

  • 马面裙源于宋代,清明时期达到鼎盛,并广泛流传。

    马面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裙装,马面裙设计是以褶皱为主,臀部窄且下摆宽大,有助于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名字中的“马面”实际上描述了裙子的正面和侧面,像马脸般平直。这样独特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还因其结构上的复杂性而显得华丽无···

    国学文化 2025-05-14 16

  • 古代溲种法,让庄家更加抗旱防虫

    在漫长的人类农耕史中,古代农民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生态挑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溲种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农业技术,在古代庄稼种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溲种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具体出现的时间尚无明确记载,但在一些古籍中早有关···

    国学文化 2025-05-13 127

  • 抓周风俗的千年传承与演变

    抓周,这一源自古代的文化仪式,是很多人孩童时期的首次社会生活体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也在不同时代打下了各自的烙印。从古代王朝时期到现代社会,抓周习俗经过了千年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家庭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国学文化 2025-05-12 130

  • 古代行军时为何讲究"晨炊暮宿,埋锅造饭”

    在古代,军队行军中最为关键的是粮草供给,也就是兵书中常提到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漫长的征途上,如何保证士兵们的能量补充,以及物资的及时到达,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任务。在古代战场上,“晨炊暮宿,埋锅造饭”是行军中一项相当讲究的传统。这种习惯···

    国学文化 2025-05-09 150